類白血病反應(Leukemoid Reaction; LR)是某種因素刺激人體的造血組織(骨髓),而引起的細胞增多或左移反應,稱為之。周邊血管內白血球細胞顯著增高,可達到大於500×109/L,或有異常未成熟白細胞存在著,如:Promyelocytes、myelocytes、及Metamyelocytes等,類似白血病現象。其治療和預後取決於引起該反應的原發基本疾病,如果這些疾病是可以治癒的,則LR也會相對地消失。本病以兒童及青少年較多見,男女發病率無差別。
LR最多見於某些細菌和病毒的嚴重感染,亦常出現於惡性腫瘤、急性溶血及某些藥物反應。其分型較多,包括顆粒細胞型、紅白血病型、漿細胞型以及混合細胞型,其中以中性顆粒細胞型最多見。
- 顆粒細胞型LR:成熟中性顆粒細胞鹼性磷酸酵素(Alkalinephosphatase)積分明顯的增高。常見於肺炎、腦膜炎、白喉、結核病等重症傳染病。
- 淋巴細胞型LR:白血球細胞數增多,其中40%以上為淋巴細胞;異形淋巴細胞(Atypical Lymphocyte)大於20%,並出現幼淋巴細Prolymphocyte)。常見於百日咳、水痘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、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、結核病等。
- 單核細胞型LR:單核細胞大於30%;幼單核細胞(Promonocyte)應>5%。常見於結核病、巨細胞病毒感染、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。
- 嗜酸性顆粒細胞型LR:周邊血象中嗜酸顆粒細胞(Eosinophilic)明顯增多。常見於寄生蟲感染,如血吸蟲病、絲蟲病、瘧疾、包蟲病等。
- 惡性腫瘤,如:多發性骨髓瘤、霍奇金病、黑色素瘤、骨肉瘤、乳腺癌、絨毛膜上皮癌肺和胃腸道惡性腫瘤,尤其是轉移到肝、骨髓後易發生LR。正常骨髓細胞被腫瘤細胞所抑制,成為「腫瘤性白血病」,此時應與LR區分鑑別,並尋找原發病灶,以便正確治療。
- 中毒,包括:
- 化學因素:如汞、有機磷、苯、亞硝酸鹽等中毒。
- 藥物性:如砷劑、解熱鎮痛葯、磺胺葯、腎上腺素、糖皮質激素、鋰鹽等。
- 其他:子癇、一氧化碳中毒、四氯乙烷中毒、尿毒症、酮症酸中毒、食物中毒等。
- 急性失血與溶血:任何原因引起的大出血、急性血管內溶血。
- 急性組織損傷:常見於外傷性組織創傷、大面積燒傷,肺梗死、心肌梗死、電休克等。
- 其他。如:剝脫性皮炎、過敏性肺炎、高熱中毒、電離輻射性疾病、脾切除術後、妊娠晚期等。
LR實驗室的檢查
- 血象:LR患者血紅蛋白(Hemoglobin)和血小板計數(Platelate count)一般正常,白血球細胞計數一般在(50~100)×109/L。白血球細胞分類可見少量幼稚細胞,但以較近成熟階段細胞為主。其中顆粒細胞(segment cell)很少大於15%,無Auer小體。有75%的細胞為中幼顆粒細胞(Myelocyte)和晚幼顆粒細胞(Metamyelocyte)以及嗜鹼顆粒細胞(Basohil cell)高達15% ,Basophil / Neutrophil比上升。常伴有原始紅細胞血症(Erythroblastemia)。
- 骨髓:造血細胞增生活躍,顆粒細胞左移反應。但原始顆粒細胞(Myeloblast)極少超過20%,一般無Auer小體出現。
- 細胞化學染色:中性顆粒細胞鹼性磷酸酵素積分(LAP score)明顯增高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其 LAP Score下降,小於10,而類白血病(Leukemoid Reaction)則LAP score上升,大於100,可予之區分。
- 遺傳學檢查:無Ph(費城染色體)。